close

 

ALMA揭原行星盤面貌 中研院:令人震撼

【記者徐翠玲/台北報導】行星形成自有一套理論,但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天線陣列(ALMA)天文望遠鏡日前所攝取金牛座年輕恆星HL Tau超高解析度影像,卻顯示行星成長速度比理論預測的更快,打破先前對星盤發育及行星形成等認知。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景輝7日說,透過ALMA第一次看到原行星盤內部細微結構,結果令人非常震撼。

HL Tau距地球450萬光年,質量只有太陽的一半,是顆低質量恆星,像這類恆星,誕生於重力塌縮的氣體和微粒塵埃雲中,隨著時間轉移,塵埃會變成小石頭、岩石,落在吸積盤上聚集成小行星、彗星或行星。年輕行星質量夠大則會在盤面造成環、缺口和破洞。HL Tau影像不只證明行星發生過程,而且發生時間比預期更快、更早。

HL Tau影像顯示原行星盤細微結構,盤中黑色斑塊代表行星形成的可能地點。(ALMA(NRAO/ESO/NAO)提供)HL Tau影像顯示原行星盤細微結構,盤中黑色斑塊代表行星形成的可能地點。(ALMA(NRAO/ESO/NAO)提供)

藝術家筆下HL Tau假想圖 。(ESO提供)藝術家筆下HL Tau假想圖 。(ESO提供)

李景輝指出,目前估計從塵埃發展到行星需要幾百萬年,理論預測噴流快結束時,塵埃等物質才會慢慢堆積形成石塊、行星等,HL Tau年齡不到100萬年,噴流還在活躍中,就已經形成行星,很明顯發展過程縮短,推測可能是恆星形成時行星就跟著出現。

ALMA是全球最大無線電波望遠鏡,由66座天線組成,位在智利北方5千公尺高山上。ALMA天線之間距離(基線)越長,解析度越高,目前基線已達15公里,解析度比哈伯太空望遠鏡更精確。

 

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朱有花表示,HL Tau是第一張圖,第一次人類在無線電波波段看到吸積盤內部結構,看到行星如何在吸積盤形成,目前還沒有理論解釋。科學界希望未來結合智利ALMA、格林蘭望遠鏡、夏威夷SMA望遠鏡,建構跨國長陣列,目標是觀測距地球5千萬光年的室女座M87星系黑洞。

引用
 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.tw/n108119/ALMA%E6%8F%AD%E5%8E%9F%E8%A1%8C%E6%98%9F%E7%9B%A4%E9%9D%A2%E8%B2%8C-%E4%B8%AD%E7%A0%94%E9%99%A2-%E4%BB%A4%E4%BA%BA%E9%9C%87%E6%92%BC.html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ALMA 原行星盤 面貌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